11月2日,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法國總統奧朗德,并聲稱中國堅決支持法國主辦氣候變化峰會。(攝影:武治義/中國日報)
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視著巴黎。本月末,各國首腦將齊聚這座城市,商討一份新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。在這個重要時刻,不可忽視的關鍵一點是:全世界消滅貧困的努力短期內正受到氣候變化的明確威脅。
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列出了這些事實。除非立即采取恰當措施,否則未來15年內,氣候變化的影響將使1億多人口陷入貧困。
但這份報告還表示,人類有能力阻止這一切。它要求人們,務必在消除貧困、發(fā)展經濟時考慮氣候變化問題,以保護貧困人口的方式與氣候變化做斗爭。
與生活富裕者相比,窮人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,受氣候沖擊后恢復更困難。更糟糕的是,貧窮國家的人口還缺乏應對氣候沖擊、快速恢復的支持系統。在低收入國家,窮人們幾乎沒有醫(yī)療保險,超過50%醫(yī)療支出來自自己的口袋,社會保障只承擔不到10%。
氣候沖擊對人類潛能的影響長期而持久,會導致跨代貧困。例如,在墨西哥,窮人家的孩子一旦離開學校,即使是因為暫時性氣候沖擊(例如洪水),他們繼續(xù)受教育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孩子小30%。
但發(fā)展政策如果得到合理策劃與執(zhí)行,對保護人們的收入、財產和生計大有幫助,窮人們的恢復能力也會更強。在許多情況下,這就意味著使用身邊的工具。例如,在臺風海燕肆虐過后,菲律賓能夠使用有條件現金匯兌系統,迅速向損失慘重的家庭提供幫助。緊急救濟組織也通過同一項目提供援助。
這些努力應該與定向氣候適應性相結合。這種適應性可以改善貧窮地區(qū)的恢復能力,例如引進抗旱農作物和防災系統。我們深知,這些措施會挽救許多生命。2013年,颶風斐林(Phailin)在印度戈巴爾布爾登陸時,死亡人數不到100人。而1999年該地區(qū)曾遭受過類似的暴風雨。當時戈巴爾布還沒有預警系統和疏散計劃,總共有1萬人死亡。
從長遠來看,國際社會只有快速持久地采取行動,減少有害溫室氣體排放,才能使眾多人口免于重返貧困狀態(tài)。氣候減緩政策的目的是幫助窮人,而不應成為他們的負擔。例如,化石燃料補貼改革后產生的利潤可以再投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。有數據表明,如果目前20個國家的能源補貼能夠以通用現金轉移的方式分配,許多人都會受益,而最貧困的人口(幾乎不消耗能源)將成為主要受益人。
對于貧窮國家來說,國際社會的支持對扶持這些必需措施至關重要。對長期可持續(xù)性的投資極其適用于這一點。例如城市交通系統和彈性能源基礎設施,需要高昂的先期投入,但都不能耽擱。
不作為的潛在成本是巨大的。世界銀行最新報告估計,考慮到貧困人口對自然災害、農作物歉收、食品漲價、疾病發(fā)病率增多等問題的脆弱程度,到2030年,將超過1億多人口被迫重返貧困——其中許多人來自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。
巴黎峰會與會者的賭注很大。但全世界成千上百萬的低收入人群的風險更高、更大。他們生活的地方是河漫灘平原、是易受災害的海岸線,他們生活在脆弱的生態(tài)系統中,生活在邊緣的農田上。我們必須繼續(xù)行動、盡快行動,保護他們。
關于作者:斯特凡?哈勒加特(Stephane Hallegatte)是世界銀行氣候變化小組的高級經濟學家。
(譯者:趙德岷 編輯:齊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