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會選擇人造牛胰臟、環(huán)保鵝肝醬或者試管牡蠣當頭盤,接著選用人工養(yǎng)殖的布列斯雞肉餡方形餃或者自家出產的熟肉當主菜。
一家餐館的網站www.bistro-invitro.com看起來很真實,但它不提供地址和訂位電話。只有瀏覽一會兒,你才能發(fā)現這家餐館并不存在。
“試管餐廳是一家虛擬餐館,菜單上提供一些試管菜品,它們也許在未來某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餐桌上。”網站宣傳道。
這家餐館可能是虛構的,但網站上提到的食物可絕不是幻想。今年九月,中國和以色列簽訂了一項3億美元的協議,中國將為以色列科研人員提供資金支持,用于研究干細胞培養(yǎng)人造肉的方法,當科研人員成功取得技術突破并降低成本后,中國就可以開始在國內市場生產這種肉類。
這種肉類與豆腐等肉類替代品不同,它是由干細胞在實驗室而不是動物體內培養(yǎng)而成的。
其實這項技術出現已久。2013年,首個人造肉漢堡在倫敦制成。其制作成本約為21.5萬英鎊(合28.55萬美元),由谷歌創(chuàng)始人之一謝爾蓋•布林贊助。漢堡由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教授馬克•波斯特研制而成,人們試吃后評價道:“口感和肉類十分接近,但沒那么多汁”,“吃起來和普通漢堡差不多”。
Super Meat, Future Meat和Meat the Future是以色列三家專門進行雞肉生產加工的企業(yè),雞肉的結構沒有牛肉復雜。這三家企業(yè)都與以色列的公立大學有聯系,這也是該項協屬于政府間性質而并非收購性質的原因。
盡管許多人不會接受食用非天然肉類這一想法,但人造肉的存在也確實符合情理。中國《科技日報》在中國和以色列的協議公布后表示,“想象一下,將來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產品,其中一個必須靠宰牛才能得到,而另一個產品與它一模一樣,但價格更低,并且既不會排放溫室氣體,也不會殺害動物。你會選擇哪個產品呢?”
大部分肉類加工的實際情況是:過程高度工業(yè)化,并且與我們對田園風光的想象相去甚遠。人工培養(yǎng)的肉類能完美代替大多數用于快餐及其他領域的廉價肉類制品,讓農民關注牛排、分割肉等質量更高的肉類。
多數人分不清由真牛肉制成的快餐漢堡與人造牛肉漢堡有何區(qū)別,而且,就像現在一樣,消費者也有能力花更多錢購買由精心飼養(yǎng)的動物加工成的肉制品。
動物數量(主要是牛群)的減少將降低甲烷排放,還能保護森林不被尋找新牧場的農民破壞,比如在南美地區(qū)。
消費者們,特別是歐洲和北美的群體也可以通過少食用肉類做出一些貢獻,這既可以促進健康,又能改善環(huán)境。但這種飲食習慣的改變需要靠轉變思想來實現,這也是試管餐廳目前的引領方向。正如網站所描述的那樣:“我們想通過探索和打破我們飲食文化的常規(guī),來摒棄‘人造肉是低級的肉類替代品’這一觀點。”
關于作者:
Conal Urquhart,中國日報歐洲分社高級編輯。
(編譯:汪麗晨 編輯:齊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