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最早要追溯到18世紀60年代晚期奧地利女大公瑪麗婭·特蕾莎(Maria Theresa)宮廷里一位魔術師的表演。
觀眾當中有位會講七國語言的優(yōu)秀公務員及發(fā)明家沃爾夫岡·馮·肯佩倫(Wolfgang von Kempelen),他決定以后要超越這位魔術師的伎倆,以取悅女大公。
1770年,馮·肯佩倫帶著一個名叫“土耳其”的自動行棋機器人回到了宮廷,機器人外表與土耳其貴族的上半身相似,緊靠著一張木制桌子,桌子的側板開著,露出其中的轉動的齒輪和機械。
這個土耳其行棋傀儡無疑是個強有力的對手,迅速戰(zhàn)勝了當時的高手,打敗了本杰明·富蘭克林,還讓拿破侖將軍遭遇第一次落敗。
可惜這個機器人其實是個騙局,其內部旋轉的機械僅僅是為了欺騙易上當者,隱蔽藏有高段棋手的內部空間,正是其中的棋手通過磁鐵移動棋子。
不過,馮·肯佩倫發(fā)明催生的想法卻成為當代的主流話題之一,即人工智能,而棋類游戲已成為其發(fā)展中多次出現的因素。
20世紀50年代,國際象棋冠軍米哈伊爾·莫伊謝耶維奇(Mikhail Botvinnik)開始致力于研究會“想”而不是只會“算”的國際象棋電腦程序。1997年,國際象棋電腦戰(zhàn)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·卡斯帕羅夫。
去年三月,圍棋高手李世石輸給圍棋電腦。
今年一月,撲克智能程序冷撲大師(Libratrus)領先四位人類頂尖選手共約177萬美元的籌碼。
此項成就可謂里程碑,因為智能程序開發(fā)者并沒有教電腦如何玩撲克。“我們只是給它規(guī)則,對它說‘你自己學吧’”,開發(fā)者之一Noam Brown對《衛(wèi)報》說道。
此外,撲克牌與國際象棋或圍棋不同,是一個“不完全信息”的游戲,你無法看到對方手中的牌,只能考慮對方如何下注,并學會如何以及何時下注投機。
但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意義遠不止此,它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革命性影響。吳恩達是百度人工智能研究總監(jiān),近日他對《大西洋》雜志表示:“我很難想到一個人工智能無法改變的行業(yè)”。
百度和其他中國科技巨頭,如滴滴和騰訊,都已擁有人工智能實驗室,致力于打造適銷產品?!赌先A早報》近日稱,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人工智能研究的溫床。
我們站在新時代的黎明,所在之處正引領著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。
我有幸了解到生于19世紀60年代的我父親的祖父。我常常想他的一生中見證了怎樣的巨大變革,現在我也已意識到自己將會見證更多的變革,對此,我心懷敬畏。
(譯者:劉曉敏 編輯:齊磊)